爱游戏(ayx)新华走笔丨向美而行
更新时间:2025-01-05
类型:公司新闻
来源:爱游戏(ayx)新闻中心
爱游戏(ayx) 这段时间,陆续有三场古希腊主题展览在北京展出,为年底的文化生活再添生趣。我首先参观了国家博物馆推出的“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
展览围绕“美”这一主题展开。在古希腊,美不仅是一种审美理想,也是日常生活、哲学和艺术的核心主题。
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用品中、在不朽的艺术和建筑作品中,美,无处不在。对观众来说,这也是这一展览“好进入”的原因之一——无需太多历史背景知识,只需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和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便可沉浸其中。
11月5日,观众观看“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展出的卡皮托利尼式阿佛洛狄忒雕像。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展览第一部分展示了古希腊不同历史时期的日用器皿。即便是在日常器具中,也可以清晰看到人类对艺术追求的不断变化。这也恰恰证明,美是人类的普遍需求,人类永远不会停止以最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表达美。
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观看古希腊文物,也唤醒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古希腊新石器时代的陶碗、陶罐,其颜色和纹饰与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颇为相似。各式装酒的容器不禁让人联想到殷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尊、壶、斛、觥等酒器品类繁多。
当人们开始使用自然万物来做装饰时,美就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展览第二部分侧重展示考古发掘中与古希腊服装、发型和妆饰相关的物证,对古希腊社会的审美偏好进行探讨。
东西方亦有“各美其美”的表达。金头冠、金吊坠、银项链……夺目的金银首饰展示出其主人不同凡响的社会地位。在中国,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玉从身份的象征逐渐转向美善合一的精神符号。
审美,与一个时代“领风骚”的群体偏好密切相关。基于对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的崇拜,古希腊人使用美容工具、搭配服饰、佩戴珠宝、打造发型以及涂抹香膏等,增加个人吸引力并彰显自己的审美偏好。
在所有文化中,人们都努力将对自身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体验和感知融入艺术表达。展览第三部分展示了大量人体雕塑,体现了永恒的美丽和青春。
对“美”的不同解读与表达,也将东西方文明划出两条不同的路径。古希腊人对人体、人性美的追求与描绘是直率与外放的,而中国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对人体、人性美的追求要含蓄许多。
与此同时,东西方不约而同将“美”与“美德”相联结。孔子“仁”的思想与苏格拉底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都是人类文明长河中闪耀的灯塔。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深,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让更多西方之美融入东方日常。比如,狮子是古希腊神话中力量和庄严的象征,传入中国以后,就被赋予了辟邪、祥瑞等新的内涵,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情操。文明交流互鉴,让希腊人眼中的“美”,远离故土仍知音不断。
11月5日,观众参观“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展出的大理石库罗斯雕像。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展览由一个大理石男子头部肖像收尾。男子面带忧郁,目视远方,仿佛飘荡着无尽的思绪。美是什么?这个由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探求仍在继续。
《说文解字》中说,“美者甘也”,“甘”的滋味令人愉悦。《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美是多样的,但都令人舒适。古希腊人说,美不是视听觉愉快,而是引起视听觉愉快的事物。
由此可见,“美”的前提是有人欣赏,体现人的主体性。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崇尚“实用”,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立”,讲究诗歌的社会功能,到《史记·乐书》谈到音乐“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再到读书与功名的“绑定”,评价事物先问“有什么用”,势必会对其中“引起愉快”的部分有所忽略。
文字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创造美、传播美的责任。当小学生组词组出“栓Q”时,当表达赞美只会说“666”时,当打出“杠精”的粗暴标签时,这不仅是“文字失语症”在肆意生长,更是对中文和汉字形体美、韵律美、意蕴美的漠视和亵渎。
美是清丽隽永的诗,美是青州佛造像一眼千年的微笑,美是小孩子不忍踩上去的一地落花。美是一点一滴,美是力量与希望。美不是万能的,没有美是万万不能的。美,指引我们理解自我、探索未知。(杨湛菲)